close
丘疹,麻疹,皮疹,本病,部位

提問: 濕熱天氣長丘疹是怎么回事呀 問題補充: 大概10多年來,我在湖南濕熱氣候下,臉上和耳后長濕疹(或癬)一樣的紅色丘疹,摸激素類軟膏能緩解癥狀; 如果冬天氣候干燥或夏天呆在空調房不出門,也不會出現這種癥狀,而且我每次到西北干燥氣候環境出差,也不會出現這種癥狀,即使在湖南有了這種癥狀,到了青海后也是一兩天就變好了。請問這到底是什么原因,有次去大醫院查,說是脂溢性皮炎,不知道是不是的,請問有什么好藥嗎(最好不用激素類軟膏,有副作用),能不能根治呀? 医师解答: 丘疹為高出皮膚的局限性突起,小如針頭,大如黃豆,可能高聳或平坦,平滑或疣狀結構,或有色素與周圍皮膚顏色相同(直徑超過1cm者,稱為斑塊),許多皮膚病開始的病損起自丘疹,應于密切觀察和診斷。   癥狀及可能的疾病:   好發于頭皮、項背部、四肢及外陰部等多毛部位(多見于成年男性),初起為粟粒大小炎性小丘疹,中心有毛發貫穿,呈鮮紅色或深紅色,周圍有紅暈,數日后形成膿皰,皰壁薄,破后有少許膿性分泌物。微痛或瘙癢。膿皰破后結黃褐色痂,大約7天左右可愈,也可經久不愈及反復發作   可能是毛囊炎   發生于身體任何部位的多形性皮疹,表現為小丘疹、丘皰疹,對稱性分布,皮疹邊緣不清,具有明顯的滲出傾向、糜爛、結痂及鱗屑,有時可伴有浸潤肥厚,有劇烈瘙癢,常反復發作,呈慢性經過等特點   可能是濕疹   好發于皮脂腺分布較多的部位如頭皮、面部、上胸、上背、腋窩、陰部等處,基本損害為紅斑、丘疹、表面有黃色油膩性鱗屑或痂,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分布對稱,可造成頭發稀疏、脫落   可能是脂溢性皮炎   好發于易受摩擦部位(多見于青年或中年人)如項頸部,肘關節伸側、骶部、眼周(尤以上眼瞼),局部皮膚先有劇烈瘙癢、由于反復搔抓可出現與皮紋一致的三角形或多角形、皮色或淡褐色扁平丘疹,皮疹干燥無滲出、表面干燥,觸之堅實,可密集成片,形成苔蘚樣斑塊,表面可有抓痕、血痂及色素沉著   可能是神經性皮炎   多見于青年男女(女性比男性發病早,而男性比女性病情重),好發于顏面、胸背部皮脂腺較豐富的部位;有白頭粉刺和黑頭粉刺兩種;用手擠壓可見乳白色脂栓被擠出。常由于細菌感染而發生毛囊性炎癥性小丘疹,丘疹頂端有膿皰,愈后遺留點狀萎縮性瘢痕。若炎癥劇烈,可見深在性豌豆大暗紅色堅硬結節以多孔性黑頭粉刺、多個穿通性膿腫及竇道、結節、囊腫、增生性瘢痕   可能是痤瘡,又稱尋常性痤瘡,俗稱“青春痘”、“暗瘡”、“酒刺”   皮損大多驟然出現(多見于青少年),好發于面部、手背、前臂,為米粒至綠豆大小的扁平堅實丘疹,略高出皮面,表面平滑,境界清楚,圓形、橢圓形或略帶不規則形,正常皮色或灰褐色,數量不定,散在分布。搔抓可引起自身接種,出現數個丘疹沿抓痕呈串珠狀排列,常無自覺癥狀,經過慢性,可自行消退   可能是扁平疣   好發于指背、手背、足背、甲緣等處(多見于青少年),損害初起為針頭大扁平角質丘疹,數月后逐漸長大成玉米或花生米大的半球形或不規則形乳頭狀角質物,表面粗糙不平,呈皮色、灰色、灰黃色以至污褐色,境界清楚,數目不定(少則一、二個,多則數十個),無自覺癥狀,經過慢性,部份可自行消退   可能是瘊子、又稱尋常疣,千日瘡,俗稱刺瘊丘疹性蕁麻疹! 又稱蕁麻疹樣苔蘚。該病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 [病因與發病機理> 現今幾乎都認為丘疹性蕁麻疹發病與昆蟲叮咬有關,可以說是由節肢動物類叮咬止起的外因性變態反應。當患者被節肢動物,如臭蟲、跳蚤、蚊子、蠕類等叮咬時,該昆蟲唾液可注入皮膚內,若此人具有過敏素質傾向,那么,通過幾天數次叮咬之后則可致病。多數看法是屬于遲發性變態反應。持以上觀點的理由有:其一、用上述昆蟲制成抗原進行皮膚試驗,90%患者呈陽性反應;其二、本病好發月份同昆蟲愛叮咬人的季節相一致;其三、患者脫離致病時的環境,避免再與這類昆蟲接觸,結果常使患者病情霍然痊愈;其四、倘若病人長期反復受叮咬則可發生脫敏作用,故本病自兒童7歲后,隨年齡增加其發病率也逐漸降低,直至中年人基本上不得此病。 另外,還有部分學者提出,有少數的病人可能對某些食物,尤其是蛋白質的過敏而引起。 [臨床表現> 丘疹性蕁麻疹常在春夏秋暖和季節發病,主要發生于1歲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尤以學令期前更為多見。本病往往好發在軀干、四肢伸側,但頭面部較少被波及。皮損表現為風團丘疹或風團水皰。典型損害,其風團狀似紡錘形,中央有小丘疹或水皰。還可以在四肢遠側端和掌跖部位出現張力性水皰。皮疹可群集或散在分布,但一般不對稱。患兒多有劇癢,以夜間尤甚。常因搔抓而繼發膿皰瘡等化膿性皮膚病,但通常無全身癥狀,局部淺淋巴結也不腫大。病程約1~2周,損害消退后,可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斑,但易復發。然而,本病可隨著年齡增加或復發次數增多而病情逐漸緩解,直至不再發病。 [診斷與鑒別>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特點,則可做出診斷。 丘疹性蕁麻疹需與水痘鑒別,后者好發軀干,四肢近側及頭面部,口腔粘膜常常被累及,損害未見風團樣皮疹,更無張力性水皰發生。自覺不癢或輕癢,但患者往往有低燒等全身癥狀。 丘疹性蕁麻疹與蕁麻疹鑒別,前者不是單純風團,而是混合性損害,即風團丘疹或風團水皰。 [治療> 一、內用療法 (一)抗組胺類藥:可做為常規應用,一般多采用既有抗組胺作用,又有鎮靜效果的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定等內服。 (二)鈣劑:乳酸鈣或葡萄糖酸鈣片口服有一定療效。常常與抗組胺類藥伍用。 (三)維生素類:往往使用維生素C或B12與抗組胺類藥聯合治療,可望獲得較好效果。 (四)中醫治療;本病治以祛風清熱為主,但編者經驗、本病應用四物湯(當歸、生地、白芍、川芎)或五苓散(澤瀉、茯苓、豬苓、桂枝、白術)煎服、每日一付,效果頗著,值得一試。 二、外用療法 對癥處置,根據皮損表現可選擇具有止癢、消炎作用的洗劑或乳劑外搽,但如有繼發感染,應先控制感染為宜。 [預防> 一、搞好環境、居室和個人衛生,以杜絕引起本病的昆蟲滋生。 二、住所處室內外可噴灑殺蟲劑,以消滅臭蟲、跳蚤、蚊子等有害的節肢動物。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你仔細看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esf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